彈棉花對于年輕的90后00后而言,是爺爺奶奶那一輩的技藝,是老上海的回憶。
隨著科技的發展,傳統技藝的消逝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不可避免的。有人說,再過10年,世上便再也沒有棉花匠。而在這條小弄堂里,有一家彈棉花店。
一條毫不起眼的上海老弄堂,從巷頭到巷尾始終響著乒乒乓乓的聲音
在巷口,有一家不起眼的彈棉花小店,乒乒乓乓的響聲也正是從其中傳來的。這家棉花店由夫妻兩人打理,夫妻二人老家在浙江,20年前來到上海,在上海學會了彈棉花的手藝一直做到了現在。
一間小店,延續著彈棉花的服務和手藝
老板正在利用機器來彈棉花,說:“用機器來彈棉花快,45分鐘就能彈好一袋,手工彈則要兩個小時,一天如果只用手工來彈棉花,只能彈兩袋,還怎么交得起房租?”
用機器彈棉花,提高了效率
老板夫妻兩的認真和友善樂呵的性格在附近的居民區積攢了不少的人氣和較好的口碑,甚至有人從浦東新區趕來讓老板給他彈棉花,老板不善交談只會埋著頭干活,老板娘則善于交談,和四周商販打成一片。
機器彈完之后,還需要手工再補彈一陣
老板娘介紹,新年將近,來彈棉花的顧客也相較平時多了不少。“手工打的棉花一松就更加暖和,天越冷需要彈的棉被也就越多”。這一個由夫妻兩共同打理的小店,從早上七點一直忙碌到晚上六點。一天下來可以彈7-10袋棉花。夫妻兩有三個孩子,兩個女兒一個兒子,最大的在浙江已經結了婚,剩下的兩個孩子都在上海,一個在讀大學,一個在工作。
當問到會不會讓孩子也學著彈棉花,老板娘笑了,說“當然不會,那么苦教他們做什么”。
掛在墻角的收音機,是工作中唯一的娛樂方式
通過這一個小小的收音機了解新聞,聽聽音樂,成為夫妻唯一的娛樂活動。雖然清苦,但夫妻倆也都是樂樂呵呵的。提到新年,老板娘告訴我說“今年不回去過了,兩個孩子都在上海,在家里隨便過過就成了。”有丈夫有孩子就成了一個“家”,中國人所說的團團圓圓圖的也就是這個“家”。
在彈好的棉花上罩一層棉紗定型
夫妻一起壓棉
不需要過多的言語,老板這里棉花一彈好,剛放下工具,原本在對面聊天的老板娘就跑過來,幫著丈夫一起壓棉,一邊壓一邊聊天,丈夫還會說些笑話來逗樂妻子,一個不到10平米的房間里,沒有空調,沒有電視,靠夫妻兩的堅持和默契度過了20個春夏秋冬。
彈棉花的倆口子
方氏夫妻仿佛是無數外出務工者的縮影。他們背井離鄉,從零開始,摸打滾爬地在一個城市留下自己的腳印,頑強地扎根在這樣的城市里,或許只有10平米不到的小房間,或許只有一個小小的收音機,或許只有一袋又一袋的棉花,而就是這些撐起了一個小小的家。
(責編:陳曼蕓 電話:010-58931122-287)